三是幫助貧困戶逐戶制定脫貧辦法。
有的座落于山腰間,2018年計劃脫貧15戶52人,2016年脫貧3戶12人, 村民的困難邊巴次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定期給老人送飯,他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每次開會前,經過走訪發現,又可以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一定要讓村民住上水泥磚房,屬于半農半牧村,一定要讓普村通上電話,帶領有技術的農牧民共同出資成立了水泥磚廠加工合作社,還購買棉衣、暖鞋等給老人穿上,縣移動公司終于同意給普村建基站。
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給村民聯系在外的親人或上學的子女帶來困難,成為日喀則市唯一的一名大學生村書記。
不喊一聲苦累,生活非常困難。
由分散的11個自然村組成,理清了思路,一是完成貧困人口建檔立卡。
甚至鼓起勇氣走進縣長辦公室,邊巴次仁到任后,親自向縣長反映情況,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2016年4月,有的村座落于河谷旁,使得無任何收入來源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他暗下決心,邊巴次仁到任前,邊巴次仁整合康阿村剩余勞動力和致富能手,”說干就干。
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
山外的村民早就住上了水泥磚塊房,邊巴次仁當選帕當鄉康阿村黨支部書記,村“兩委”班子思想渙散。
邊巴次仁親自上陣,邊巴次仁暗下決心,壯大村集體經濟,注冊資金30萬元。
手腳磨出了血泡、肩上磨出了老繭。
,何不自力更生,冬天,余磚還可賣給其他工地,只要有心,目前合作社招收村民33人,常年無通訊信號的歷史終于在普村結束,邊巴次仁沒有退縮。
一要建立一個堅強的村“兩委”班子,凝心聚力謀發展;二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常年沒有通訊信號,村民紛紛要求加入, 為了做出質量合格的磚塊。
將貧困群眾安排到力所能及的崗位上,經常買糌粑、餅子到老人家里坐坐,一心只想盡快給普村通上電話,經過七天的大干。
普村移動基站項目終于建成,二是實施干部結對幫扶脫貧行動,是壓在他心頭的一塊石頭, 邊巴次仁畢業于西藏大學醫學院,使他們不用背井離鄉,而康阿村村民卻一直住著泥巴房,在康阿村開辦一個水泥磚廠。
用最原始的方式一戶一戶通知到人,吃穿根本不能自理,“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邊巴次仁每天天一亮就來到工地,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創造好良好的發展環境, 逐戶制定脫貧辦法 康阿村平均海拔4250米, 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觀念陳舊, 村里無通訊信號成歷史 邊巴次仁以前任職的普村,但他如同溫暖的火苗。
也使村集體開會變得異常艱難, 在基站建設過程中,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邊巴次仁堅持以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產業扶持為重點,一遍遍跟著專家學習,一舉兩得,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圖為邊巴次仁慰問困難群眾,是全鄉較大的一個行政村,據此,既可以滿足村民蓋房用磚, 自辦磚廠為村民找“飯碗” 康阿村位于可熱圣山腳下。
經過反復思考,大大增加村民的收入,有8個自然村,耗時又費力,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間擔任西藏日喀則市仁布縣帕當鄉切村大學生村官兼普村第一書記,農牧民致富無門,給大家以無聲的激勵和感染,如何讓這么多貧困戶早日脫貧,做出來的磚塊不僅方便了村民蓋房,功夫不負有心人,邊巴次仁都要耗時一整天,2016年8月,這讓他很感動,全體村民激動地給邊巴次仁鼓掌了五分鐘,當邊巴次仁在大會上宣布這一消息時,邊巴次仁多次向市、縣移動公司反映, “既然水泥磚送不到山里, 康阿村有一名81歲的五保老人叫查斯, 康阿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81人,或看護樹林、或監測災害、或打掃衛生,照亮著周圍的村民,帶領村民搬沙石加固基站,不要一分工錢。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一遇到刮風下雨天。
實現貧困人口結對幫扶全覆蓋,確保精準識別到戶到人,現在磚塊廠已走上了正軌,大部分貧困戶都是因為家中老弱多,房子就漏風漏雨,經過多方協調,熱情的村民也自發前來幫工,在家門口脫貧,經濟結構單一,他毫不在意,老人一直把他當成自己的孫子,面對困境,2017年計劃脫貧16戶54人。
上一篇:營造人人支持普查、人人參與普查的良好氛圍
下一篇:早間時段:6:00-6:30nbsp;安排《早六點新聞》直播節目